“千門萬戶瞳瞳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。”時代的變遷并沒有消解傳統文化,反而注入新的內涵。借助喜慶團圓、歡樂祥和的中國年,傳統文化正加速回歸,中華文明的家國之夢愈加綿遠悠長。春節在長期的歷史傳承中已經內化民族的心結,我們享受春節,就是集中體驗、傳承我們的歷史文化傳統。這種以節日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同時是一筆豐厚的文化財富。
從兒時的天天期盼過年到現在的平淡,幾十年的春節習俗在變,過春節的人的心情也在變。進入臘月,家家戶戶便開始為過年而忙碌著,大人們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“年貨”,小孩子們更是掰著手指計算著還有幾天過年。兒時,過年可是改善生活水平的唯一標志,那時家里經濟條件不好,有一年唯一的奢侈品是油條,而油條也是幾家合伙在一起炸的,現在還清晰的記得,由于不會炸,做出的油條很難吃,但還是最受歡迎的,物資極度匱乏的年代就有過年才是最為期盼的;上小學的時候,過年就能吃上餃子了,拿著用瓶子或者用紙糊的燈籠滿大街跑,總有那么幾個大人不停地圍著你說,你的燈籠底著火了,自己翻過來一看,這下是真著火了,只好哭著回家再找大人做一個,一會又歡天喜地跑出去了。到了現在,隨著時光流逝,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,對于“過年”不再感覺狂喜。因為現在基本上天天都在“過年”,天天都有好東西吃,有好衣服穿……。有人覺得年味兒淡了,不如以前了?!坝绣X沒錢,回家過年”,年味兒歸根到底是團圓的味道。2015年多了平價,少了奢華;多了實惠,少了花哨;多了品味,少了平庸。一升一降中,盡顯新春消費新氣象。
不知從何時開始,春節聯歡晚會成為老百姓過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。大家在節目的歡聲笑語中感受到了“年”的味道、“年”的溫馨。那時家里剛剛有了黑白電視機,圍坐在電視機旁觀看春節聯歡晚會是最好的享受。參加工作以后,由于工作原因,為了保證家家戶戶能看好春節聯歡晚會,每年的年三十晚上都是在班上度過的,伴隨著新年鐘聲的響起,給親朋好友打電話拜年,后來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而后興起的是短信拜年,到了2015年,又發展到了微信拜年。雖然拜年的方式不同,形式在變化,可新年的祝福和祝愿是相同的。
幾十多年的滄桑變化,使春節成為衡量生活水平變化的顯著標志,也見證了中國幾十多年走過的風風雨雨,更讓人們看到了國家的強大和生活的富裕。節儉正成新年俗,甲午春節勤儉清新蔚然成風,將崇清尚儉的新風氣、環保文明的新理念鞏固發揚,猶如春風拂過每個人的心底,讓每個人有所感悟,從身邊的小事做起,從現在做起,點點滴滴必能匯聚成實現家國夢想的強大動力。親情恒久遠,傳統文化注入新內涵,中華文明家國之夢綿遠悠長。